《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(2022版)》指出:藝術課程(音樂、美術等)要堅持以美育人、重視藝術體驗、突出課程綜合;要培養(yǎng)的核心素養(yǎng)主要包括:審美感知、藝術表現、創(chuàng)意實踐、文化理解等。作為小學美術教師,我們在培養(yǎng)學生的“審美感知”素養(yǎng)時,要以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為重點,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實際,多形式、多途徑開展美術活動,培養(yǎng)學生敏銳地觀察、領悟世界的意識與審美感,提升學生審美感知素養(yǎng)。
一、在情境中培養(yǎng)審美情趣
兒童是天生的表演家。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到有趣的情境活動中,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作品,獲得成功體驗。教學湘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《小蝸牛慢慢爬》時,可以兒童歌曲《快樂的小蝸牛》為切入點,先讓學生唱一唱這首歌,在歡快的節(jié)奏和旋律中,初步感知小蝸牛的形態(tài)。接著,示范制作蝸牛,并扮演蝸牛角色,通過課件呈現的情景與學生對話。然后,讓學生進行表演,加深對蝸牛的生活習性和形態(tài)特征的感知,體驗藝術游戲中的成功感和愉悅感。
二、在體驗中豐富審美感知
美術的學習是從觀察、聽講、研究、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。這一過程只有通過親身體驗,才能最終有效地完成。美術課堂教學,教師要善于結合具體內容,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,讓學生通過視覺、觸覺、聽覺和嗅覺去感知,去體驗,讓美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生心中。教學湘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《螞蟻搬家》時,可先引導學生課前去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和形狀特征,搜集有關小螞蟻的資料、兒歌、圖片和視頻《螞蟻危機》等,讓學生把生活中可以找到的各種有關螞蟻的信息融入到課堂中,引導學生欣賞。在學生對小螞蟻有了一定的認識后,再創(chuàng)設生活情景——模仿小螞蟻搬家,讓學生相互觀察,體驗搬家時的動態(tài)與美感。學生通過觀看搬家的視覺體驗,豐富對搬家姿態(tài)的認知,體驗動態(tài)美。
三、在表述中塑造審美形象
學生對美的感受主要通過美術作品來體現。教師要為學生表達美提供展示平臺,激發(fā)學生的想象力,讓學生把自己對美的理解以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。教學湘美版一年級上冊《小動物蓋房子》時,可引導學生展開美術學習活動:先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關于大森林里各種房屋的圖片,再配上優(yōu)美舒緩的背景音樂。學生欣賞完畢后,提出思考問題:這些房屋美在哪里?想不想蓋一座美麗的房子?你打算利用什么材料建造你心目中的房子?學生在討論中,通過說出自己的建筑計劃,展示心中最美的建筑設計,塑造美感。
四、在運用中進行審美創(chuàng)造
美術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,學生學習美術技能、發(fā)展審美能力必須在實踐運用中落實。美術課如果與生活緊密聯系,將學習的空間拓展到課外,引向生活,學生就會將所獲得的認知,運用于生活,發(fā)展創(chuàng)造力。教學湘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《吉祥寶貝》時,可利用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各種不同的吉祥物,讓學生通過分析、講解、演示,認識設計吉祥物的要素和方法,再為班級、為學校運動會設計吉祥物。學生通過大膽地想象創(chuàng)作,設計出優(yōu)美生動的作品,不僅加深對美的理解,也發(fā)展創(chuàng)造美的意識與能力。
培養(yǎng)小學生的“審美感知”素養(yǎng),在小學美術教育的范疇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,培養(yǎng)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樣的?;凇皩徝栏兄钡拿佬g教學活動,應寓于美術基礎知識掌握和技能培養(yǎng)中,以學生的“審美感知”素養(yǎng)促進美術核心素養(yǎng)的形成,使學生知、情、意、行等方面都得到發(fā)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