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家吳洲星的長篇兒童小說新作《幸福里》,以一只黃貓“米線”的消失、被尋找、與人重逢為主線,推動歐小桃、艾揚、黃豆瓣、淺草、灰樹5個來自不同成長環(huán)境的孩子,在“幸福里”動遷片區(qū)形成一場命運的交集,通過孩子們救助流浪貓、關懷孤寡老人、保護歷史古跡、參與城市建設等內容,講述了他們懂感恩、知敬畏以及關愛陪伴他人、救助生命的感人故事,展現(xiàn)了新時代少年兒童的精神風貌。
《幸福里》通篇洋溢著生命意識,充盈著對生命尊嚴的敬畏與守護。小說中濃厚的生命意識,既體現(xiàn)于孩子們對“貓奶奶”和“老李頭”等孤寡老人的關注幫助,也體現(xiàn)于“貓奶奶”對流浪貓狗的無私救助和悲憫關愛,還體現(xiàn)在社區(qū)網格員鄒小亮和孩子們對動物生命尊嚴的敬畏、珍視、呵護、憐愛,給讀者帶來深深的溫暖與感動。
歐小桃“在街上看到‘米線’那惹人心疼的眼神”,便將其帶回家,但“米線”因抓傷妹妹而被家人所不容。她在打算還給主人時將“米線”弄丟,便心疼地開始了長時間的尋找,從未想到放棄。在社區(qū)網格員鄒小亮看來,“動物和人類一樣,都是這個城市的居民,我們的家園變得越來越好了,它們卻失去了家園”,為此他主動做起流浪貓生存狀態(tài)調查,每天都隨身背著包,包里裝著為流浪貓準備的貓糧等。
“貓奶奶”則每天都到“幸福里”廢墟的流浪貓聚集地喂貓,風雨無阻。她自己每天的飯食很簡單,經常是“一鍋白粥”,而她給流浪貓準備貓食的工序則要繁復得多,對菜場撿回來的魚腸要清理干凈,對小魚都要刮凈魚鱗、對豬肝要切成條狀,再拌入米飯一起煮爛,等晾涼了才倒進塑料桶去喂食,她護貓愛貓的愛意與慈悲在淺草看來,“大概是把貓們都當成了小姑娘”。而當我讀到“有時候遇到坑坑洼洼的路,‘貓奶奶’也要下車,她怕把貓食顛灑出來”等情節(jié)時,禁不住為其內心的柔軟與慈悲感懷淚目。
小說不僅表現(xiàn)了5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家庭關系、生活境遇、快樂憂慮,也寫出了他們在融入新的城市、新的關系中面臨的煩惱與憂愁,飽含深情地講述了他們在直面困難、憫物愛人、團結互助中的身心成長,那些愛意善舉、溫暖感動如春風化雨,潛移默化地滋潤和感化著這些新時代的“小大人”成長。比如灰樹因心愛的紅星球鞋被偷,像丟了魂一樣拼命尋找,經過“老李頭”對其假腿的展示和思想點撥,灰樹認識到自己“丟的是鞋,不是腳”,即使沒有好球鞋,一樣可以踢好球,也就不再糾結和苦惱。
《幸福里》不僅以兒童視角來觀察成人世界、講述兒童的喜樂憂傷,而且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,將孩子們的成長故事與時代發(fā)展緊密相連,將孩子們關心救助流浪貓狗、關懷孤寡老人,參與保護歷史古跡、改造更新城市、建設養(yǎng)老療養(yǎng)場所、推進文物賦能出新等內容同步講述,使這些孩子成為城市發(fā)展的見證者、參與者,通過共建共享美好家園,成功塑造了新時代少年兒童感恩善思、敬畏生命、愛老助人、敢于負重、團結進取的感人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