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居民:遠親不如近鄰,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包容,懂得換位思考
● 社區(qū)干部:在社區(qū)治理層面,和諧禮讓的鄰里關系是最基本的,也是最重要的
在安徽桐城市,有一條長約百米的“六尺巷”,因一段禮讓的傳統(tǒng)故事遠近聞名,其蘊含的“相互禮讓、以和為貴”的傳統(tǒng)美德歷久彌新。在新時代,“六尺巷”佳話被激發(fā)出新的生命力,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大“法寶”,不斷續(xù)寫著關于禮讓與和諧的故事。
翻修老屋
兩家人讓出“三尺巷”
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撮鎮(zhèn)鎮(zhèn)老街西頭,有一條寬約三尺的小巷,近期被傳出如桐城“六尺巷”一般的鄰里互謙互讓的暖心佳話。久居此地的居民王東升、秦長鳳夫婦,與回鄉(xiāng)翻建老屋的夏同炎等叔伯弟兄五家互謙互讓,形成一條“三尺巷”。
7月22日下午,筆者來到那條老街,走到老街西頭,發(fā)現(xiàn)翻修的兩棟房子中間有一條筆直的小巷道,水泥地面,一米多寬,居民輕松通過。這便是近期當?shù)鼐用窠蚪驑返赖摹叭呦铩薄?/FONT>
王東升、秦長鳳夫婦介紹,2013年,他們想翻建家中的百年老屋,而夏同炎等叔伯弟兄五家也有回鄉(xiāng)翻蓋老屋的打算。此時,一道難題擺在他們面前:老屋地基形狀不周正,若按原有地界施工,房屋難以建得規(guī)整。于是經(jīng)過商議,王東升將自家地基前沿面積讓出一部分。五年后,夏同炎叔伯弟兄五家翻修房子時,又將后沿地基面積讓出一部分,邊界取直,形成了一條約三尺寬的巷子。施工結束后,夏家還主動提出將這條順暢筆直的小巷讓給王家。
7月23日上午,75歲的夏同炎特別提到桐城“六尺巷”給他帶來的啟發(fā),他說:“遠親不如近鄰,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包容,懂得換位思考?!蓖鯑|升也表示,現(xiàn)代社會更要提倡謙讓、鄰里和諧。
附近圍觀居民紛紛表示,鄰里間的地基問題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,輕則生隔閡,重則埋糾紛;而王家和夏家謙讓形成的“三尺巷”,不僅使夏家的房屋前沿由原來的“兩間半”擴至三間,更讓巷道取直,方便了兩家人。
撮鎮(zhèn)鎮(zhèn)撮城社區(qū)黨委書記秦勇說,在社區(qū)治理這個層面,和諧禮讓的鄰里關系是最基本的,也是最重要的。
暢通微循環(huán)
居民主動修建“兩角墻”
在肥東縣撮鎮(zhèn)鎮(zhèn)老街西頭的“三尺巷”被人們津津樂道時,湖南省新田縣龍泉街道龍泉社區(qū)水晶窩村也流傳著一段“古有‘六尺巷’,今有‘兩角墻’”的佳話。
“你看這轉角的路多敞亮!以前錯車都得小心翼翼,現(xiàn)在消防車、救護車都能順利通過。”在新田縣龍泉街道龍泉社區(qū)水晶窩自然村,居民們指著一處圍墻轉角處新開辟的公共通道贊不絕口。這條通道的“誕生”,源于村民陳珠秀老人主動讓出圍墻地基的善舉。
今年以來,龍泉街道將環(huán)境面貌大提升作為民生實事的“重頭戲”,聚焦自然村巷道狹窄、通行不便等痛點問題,啟動“暢通微循環(huán)”專項行動。在龍泉社區(qū)水晶窩自然村摸排時,社區(qū)干部發(fā)現(xiàn)一處三岔路口的一家圍墻轉角突出,導致過往行人和車輛經(jīng)?!翱ぁ?,不僅影響通行效率,還存在安全隱患。
“這墻角占了點公共空間,要是能往后退一點,路就寬了!”社區(qū)干部上門與圍墻主人陳珠秀溝通時,原本做好了“磨嘴皮”的準備,沒想到老人聽完情況后當即表態(tài):“路通了大家都方便,我這點地基不算啥!”陳珠秀主動提出將圍墻轉角處的地基向后退讓一米多,重新修整圍墻,原本一個墻角,變成了兩個墻角,原本狹窄的轉角處,拓寬成了平整通暢的公共通道,行人往來無阻,車輛通行順暢,周邊居民紛紛為陳珠秀的豁達與無私點贊。
“古有‘六尺巷’禮讓傳佳話,今有‘兩角墻’退讓暖人心?!饼埲值傈h工委書記表示,陳珠秀的善舉不是個例。為了讓文明新風吹遍每個角落,龍泉街道同步推進環(huán)境整治與文明培育,通過開展“最美鄰里”評選、組建志愿服務隊等方式,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,爭當文明風尚的踐行者。
拆墻讓路
黨員帶頭打通鄰里“心墻”
在江西省萍鄉(xiāng)市湘東區(qū)麻山鎮(zhèn)橫崗村,一段禮讓佳話也在悄然上演,續(xù)寫著鄰里和睦的溫情篇章。
陳貴萍和陳舒萍兩兄弟是橫崗村珠木橋的村民,回家必經(jīng)的那段路,成了他們心中多年的困擾。這條路僅有一米來寬,兩邊是歷經(jīng)幾十年風雨的圍墻,稍大點的車子開不進去,搬運一些稍大的物件時就需要小心翼翼。這里的圍墻不僅是出行的阻礙,更像是一道無形的隔閡,承載著上幾輩積累下來的矛盾,讓鄰里之間的關系顯得更加疏遠。
據(jù)麻山鎮(zhèn)橫崗村黨總支委員凌揚介紹,陳家兄弟早就向村上提出拓寬家門口這條路的訴求,可由于上幾輩的矛盾,事情一直沒有進展。橫崗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文敏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。他思來想去,突然想到兩邊圍墻的主人家里都有黨員,或許可以從黨員的身份入手,發(fā)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。于是,他們開始行動起來,人在家的,文敏一行人就入戶去談,人不在家的,就打電話溝通,耐心做著思想工作。
陳洪亮在廣東惠州工作,是一名流動黨員,父親陳水全是村民小組長。當陳洪亮接到村干部的電話,立即從惠州趕回老家?!吧蠋纵叺姆e怨,我希望能在我們這一輩化解,鄰居出行的路比我們農(nóng)村的住宅更重要。”陳洪亮堅定地說?;氐郊液?,他主動找到文敏以及陳貴萍、陳舒萍兩兄弟,一起商量解決方案,不僅拆除了自家的圍墻,還在原本建新房子的地基上讓出了一米。
另一面圍墻的主人譚達萍,有著30年的黨齡。當他看到鄰居主動拆了圍墻、讓出土地,他干脆地說:“那就拆吧?!眱蛇叺膰鷫ν频购?,原本狹窄的小路瞬間寬敞了許多,陽光灑在新拓寬的路面上,仿佛也照亮了鄰里的心。
一個個與“六尺巷”類似的禮讓佳話,不僅溫暖了鄰里的心窩窩,也讓其中所蘊含的文明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和發(fā)揚,讓鄉(xiāng)風文明遍地開花。
(綜合人民網(wǎng)湖南頻道、大皖新聞、湘東發(fā)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