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(shù) 說 西 昌
● 完成150條背街小巷、143個老舊小區(qū)、25個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提升改造,打造“工哩啦”石榴籽愛心驛站274個
● 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200個,成立1740個志愿組織,招募15萬名志愿者,建立40個新風積分超市、200支文明勸導隊
● 成功創(chuàng)建4個全國文明村鎮(zhèn)、5家全國文明單位、2所全國文明校園,2人榮獲“中國好人”稱號,32人榮獲“四川好人”稱號,6人榮獲四川省道德模范稱號

邛海景色。林云 攝
高鐵列車馳入四川西南部,穿過群山一路探入安寧河平原腹地,陽光在軌道兩旁綿延不絕的農(nóng)業(yè)大棚上起伏,如奔騰的河谷般泛著金光。當這點點金光匯成一片波光,陽光便停駐在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邛海之上。
水上輕舟泛槳,白鷺翩躚;水畔花木蔥蘢,游人如織。2萬畝國家濕地公園如綠毯鋪展,這座城市的美麗與自豪亦在綠意中彰顯。今年夏天,西昌人迎來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—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于5月23日在北京召開,西昌榮獲“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”稱號,并作為唯一縣級城市代表作經(jīng)驗交流。
西昌這座“小春城”迎來“大喜事”,是17年久久為功的必然,更是西昌群眾同心同德、共建共享的生動寫照。
與陽光同行,讓“幸?!背蔀橐环N生活狀態(tài)
邛海濕地公園內(nèi),綠道兩側高大茂盛的藍花楹枝頭,花開正艷。陽光透過花與葉灑在路面上,西昌市民張麗和兒子騎著自行車的身影,從樹蔭下悠然穿過。每到周末,張麗一家人便會一起進行一次環(huán)邛海騎行,一次又一次“溫習”這座城市的美麗風光。
“我是土生土長的西昌人,在孩子小的時候,我們就推著手推車在邛海邊散步。這些年,文明創(chuàng)建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,我和家人都看在眼里。濕地公園一期期修起來了,城市鄉(xiāng)村的環(huán)境越來越好,人們的素質(zhì)也越來越高。”張麗說。
記者在走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無論是像張麗這樣的老市民,還是陸續(xù)遷入西昌的新市民,“生活在這里特別幸?!币殉蔀樗腥说墓沧R。
在西昌街頭信步走一走,“幸?!边@一詞所飽含的群眾贊譽,隨著見聞不停加碼。從濕地公園沿著海潮路,追著陽光的腳步,記者依次走過陽光南路、陽光西路。一路上街道平整干凈,文明公益宣傳畫不時映入眼簾,點綴于綠意融融中的口袋公園里,三五成群的市民或休憩或運動,目之所及,皆是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惠及群眾的生動畫面。
陽光向西,位于陽光西路的火把廣場上,雄鷹雕塑振翅欲飛,寓意56個民族和諧共處、共同進步的56根紅色立柱下,越來越多市民和游客穿過廣場,向航天大道聚集,匯成了一片熱情的海洋。
邀時光見證,將“文明”煉為一張城市名片
季夏的西昌,一年一度的火把節(jié)如約而至。
霞光染紅天際時,航天大道上的88個火堆依次被點燃,上千名身著盛裝的彝族同胞與數(shù)萬名游客手擎火把,在4.8公里長的大道上舞動“火龍”。歡快的歌謠里有節(jié)日的喜悅,更有人們對17年文明創(chuàng)建歷程的回望。
2008年,當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中國自信時,西昌也奏響了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的序曲。彼時的西昌,雖坐擁獨特的自然資源,但城市建設、文明程度仍有提升空間。面對挑戰(zhàn),西昌人全力以赴:2010年、2013年先后獲評“四川省文明城市”,2011年、2014年兩度獲得“全國文明城市”提名資格。2020年,涼山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勝利收官,堅實的物質(zhì)基礎為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動能。
從“省級文明城市”到“全國文明城市”,從基礎設施改善到市民素質(zhì)提升,西昌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韌勁,讓每一年都有新進步:150條背街小巷從“臟亂差”變“潔凈美”,143個老舊小區(qū)實現(xiàn)從“老破小”到“精巧美”的蛻變,25個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完成提升改造,274個“工哩啦”(彝語:請進來坐一坐)石榴籽愛心驛站貼心服務群眾,1924名專兼職網(wǎng)格員讓百姓生活更輕松……西昌用“繡花功夫”般的精細治理,在17年的歲月中,讓一個個民生“堵點”變成“幸福支點”,一張張“任務清單”化作“幸福賬單”。
如今的西昌,城市面貌煥然一新,建昌古城美出圈,成為熱門打卡地;濕地公園風景如畫,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觀賞;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環(huán)境干凈整潔,秩序井然;大街小巷路口禮讓行人,交通井然有序。在重要節(jié)日期間,全市公共停車泊位免費向游客和市民開放,更是展現(xiàn)出這座城市的文明姿態(tài)。
以奮斗為歌,用“突破”走出一條進階之路
行走在西昌的大街小巷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停留在人們臉上的,不僅有四季如春的陽光,更有著自豪的笑容?;赝麜r光,西昌創(chuàng)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歷程,是一部民生改善、文化煥彩、環(huán)境提質(zhì)的進步史。
民生福祉實現(xiàn)從“有沒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跨越。“以前去醫(yī)院掛號要排半天隊,現(xiàn)在手機上就能約;孩子上學不用愁,外縣學生也能進公辦學校;小區(qū)門口就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想?yún)⒓又驹阜障聵蔷托小蔽鞑用窭罱▏殧?shù)著17年來的變化。1.5萬個新增停車位解了“停車難”,醫(yī)療床位從400余張增至5000多張,7萬多名外縣學生被接納就學,2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覆蓋全市,1740個志愿組織、15萬名志愿者活躍城鄉(xiāng),讓“家門口的幸?!庇|手可及。
文化根脈實現(xiàn)從“守得住”到“活起來”的綻放?!八紶枙场蔽乃囕p騎兵宣講隊走寨入戶,用彝漢雙語把黨的聲音送進高山彝寨;紅軍長征禮州會議陳列館、丁佑君烈士紀念館等紅色遺跡熠熠生輝,朵洛荷、達體舞等民族藝術在惠民音樂會、戲劇節(jié)上綻放光彩?!叭^一站”免費開放,年均500多場文化活動滋養(yǎng)人心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街巷肌理,道德模范、身邊好人不斷涌現(xiàn),發(fā)散光與熱引領崇德向善新風。
生態(tài)畫卷實現(xiàn)從“護得住”到“美起來”的蝶變。投入50多億元實施“三退三還”,將2萬畝濕地建成國家濕地公園,免費向群眾開放。全域推進“綠化、亮化、美化、凈化”,城鄉(xiāng)路網(wǎng)、給排水網(wǎng)日趨完善,讓“推窗見綠、出門入園”成群眾生活場景。
如今的西昌,正以“永遠在路上”的韌勁,讓文明之花在涼山大地愈開愈艷,在安寧河畔續(xù)寫更多幸福篇章。